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又被称之为学习系统设计。本书首先围绕教学设计展开论述。

教学系统是教师与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及器材相互作用以达到某一目标的有机实体。

可见,教学设计或学习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理性”思考的过程。

教师作为教学的负责人,必须对多方面的问题列入计划之中。例如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新异刺激),如何对学习内容进行编排,决定哪种教学模式最有效等。

因为是要有计划,就应有计划的系统与要素。这个计划系统和要素包括:

(一)提出具体目标

在设计的要素中,确定具体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与此相关有一系列相关概念需要说明。

教学目的(purposes):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对具体课程提出的基本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goal):指作为教学结果学生能够做什么的一般陈述。

具体学习目标(objectives):是指可以外显的具体行为目标。马杰(Mager,1962)认为:清晰的具体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学生的预期终点行为;完成这一行为的条件;教师满意的表现及学生掌握学习任务的成绩(最低)水准。

行为是指我们能够相当精确观察和描述的东西,即不笼统含糊。

不笼统含糊:指两个以上观察者在说明他们看到了什么时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即信度高。

终点行为指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做什么,即结果。这是教学活动之前所不能做的。

起点行为是教师教学开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

具体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编写。因为,没有这种描述,学习的结果是得不到确认的。实践表明,教师教了什么,学生不一定学会了什么。凡是教学之前学生会的就不必要去教。目标编制精确了,评价也就简便易行了。

具体目标可以是多种的。包括态度目标,这也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方式表达。实际上,态度目标和导致内容习得的具体目标常常是一回事。

由于系统设计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有人提出系统化教师的概念。系统化教师是指可以系统设计教学、并可以正确运用反馈调整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系统化教师的特征是:可以系统评估系统的输入,精确合理地收集持续的反馈信息,可以通过输出与输入的比较来评价系统的效能;根据输入反馈和系统的约束条件、学生需要及更大范围的系统特征清楚地说明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明确的学习任务;以科学收集有关教材以及不同达标方案的数据资料;根据达成目标的最佳手段来对过程和成分做出决定;将计划付诸行动促使系统投入运行;在系统运行之前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系统做出调整。

可见,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我们的教师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跟上形式的发展。

(二)分析教学任务是学习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

分析教学任务是学习系统设计的重营环节。教学任务指教什么内容和怎样教(教学方法)的过程与结果。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有以下步骤:

制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学生为达成目标的起点学习条件;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把学习任务合理排序;如何恰当教好每一项学习任务。

体育教学中,学习运动技能是重要任务之一。技能是一组有目的活动的复杂范型,要求对习得的信息进行操作和协调。技能的分类包括简单技能与复杂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包括运动技能(击球)等。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培养熟练的运动技能是一个较长期和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维持注意和兴趣会碰到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行为业绩的方式,通过“小步子”发展,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幅度,从而增强信心,而不是与他人攀比。技能学习经常会遇到“高原效应”,通过分析原因,努力,坚持下去,一般会出现突然跃进。

运动参与是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之一。它与态度直接相关。因此,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是个性倾向的表现。态度是有对象的,针对具体事物。与人的认识、情感有直接关系。态度是内在的、持久的心理状态。但可以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态度分为:情感联系态度、智能态度、动作定向态度、平衡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态度的形成是后天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得到示范、指导、劝说等习得的,具有阶段性。它与兴趣、价值观和习惯有共通之处。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动机的力度和情绪情感相联系的数量。人们经常将态度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在行为意义上,积极的态度是指学习者对某种刺激表现出来的接近的趋势。态度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认知要素,与自我概念和世界观相联,容易改变;另一方面是情感因素,不容易改变。态度有接近和回避两种趋向。鼓励和成就可以使人接近,批评和挫折可以使人回避。良好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可以通过培养习得。例如:榜样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表扬强化的方法、小环境改造法、小群体支持法、自我进步评价法等。但是,应有事先的计划和承诺。

(三)关注学习的一般条件

学习是人的能动的信息自我加工过程,良好的学习条件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益。这些条件包括:

良性的学习的刺激。为了确保学习刺激可以被学生接受,给予学生编码信息的机会,即信息加工的足够时间。

良好的注意力和动机。新异刺激,多样化教学手段,满足学生需要以及冗余度是必要的。其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的运动、探究、思维、鼓励、完成目标、模仿未来群体角色、计划未来等是现实而重要的。

注重学生习得的反应。其过程包括参与、注意、心理加工、即时外显行为反应、形成性反馈。但是也有非外显的问题,例如心理默颂、回忆及联想等。体育教学中一般都需要外显反应。

强化与形成性反馈。强化需要满足的源泉可能是外部,也可能来自于机体内部。奖赏是外部的强化,但是强化后持续行为随兴趣下降而缩短;内部的强化能更持久。具体(正例和反例)、定量、方向性的信息,形成的形成性评价比笼统的表扬更有利于强化。

关注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学生的认知风格有研究型和接受型两种。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而施教。当前一味提倡探究型学习实际上又回到一刀切的旧的轨道上,只是形式与以前不同而已。

良好的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条件是十分重要的。良好而且充分的场地器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当前我国各地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条件差距很大,有不少地区甚至十分匮乏,但是安全、卫生、摆放合理的场地器材条件应该是广大教师可以做到的。

(四)选择教学的手段

媒体是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手段或工具。这里首先应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刺激属性。有静态和动态或综合性的刺激。

刺激的情境、对情境作出反应的刺激者、练习实践和学习者的反馈是构成体育学习实践的四种要素。

在体育教学中,所谓媒体主要是通过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适当的组织手段来实现的。

1.关于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细节或构成部分,如讲授法中的提问,属于教学方式,不属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独立地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方式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分为:

第一,依据师生双边活动来分类,可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教授法和学习法。

第二,依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来源,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语言法、直观法与练习法三大类。

第三,依据教学目标,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传授与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心理的方法等。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及时、适量、合理、综合地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比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益和学习的效率。

2.关于体育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大辞典》写道:“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我国学者吴志超认为: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因此,可以认为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结构并可以操作的“模块”。由此,可以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在某一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完成的主要体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型或特定的教学策略组合。它体现在一个教学单元,一节体育课或课中的一个部分。

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特征:

①理论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反映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它是为了某种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在一种教学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及组织方式,从而使得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整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的基本框架、概要研究教学主导和主体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场地器材等)组合的内在关系,又要分析影响教学的外在环境因素(时间、气候等),以便综合地考虑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师生活动的规范以及器材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构建其基本的教学框架,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检验、调整与修正,以确立能够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基本模式。

③稳定性:体育教学模式在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而定型后,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在其运用的教学条件适宜时,就有一定的稳定性。

④操作性:由于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提炼和精心加工而形成的,其结构比较清晰明了,而有些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概括而来,因此,它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⑤直观性: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可操作性理论框架,不象教学理论那样抽象,它对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体现的。

体育教学模式一般由下列要素组成:

①体育教学理论与思想

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深层要素。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或思想内核,这也是区别不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②体育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是教学模式核心部分之一,它通常包括教学的操作程序、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等,是教学过程中可见的部分,不同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

③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又一核心部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和其教学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成立还有赖于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方式的开发和重组,以在教法的层面体现其特点。

④体育教学条件

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条件(教师水平、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如果相适应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话,教学模式就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两者的选用都是根据一定学习目标和一定的条件,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参差不齐,但是可以认为有以下几种: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其中又包括有:程序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体能教学模式,其中又包括训练模式和处方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其中包括情境教学模式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以及小群体合作学习模式等。

3.关于体育教学的组织

体育教学组织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方法的总称。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是在操场上进行,学生活动范围大,人际交往频繁、场地器材复杂、外界环境多变,因此,体育教学组织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合理的教学组织,可以保证课的严密紧凑,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使教学更加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养成遵守纪律习惯。合理安排场地器材,有利于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增大课的密度,同时可以防止伤害事故,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组织是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它是体育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灵活性

体育教学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任务与要求、学生人数、性别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②合理性

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才能建立动力定型,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为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教师必须了解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根据器材的多少选择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器材的利用率。场地布置要合理,器材的摆放位置、距离要在不相互影响练习的前提下尽量靠近,以减少队伍的调动。

③针对性

体育教学中教材不同,对场地器材要求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生理特点的不同,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④严密性

体育教学一般采用的是班集体授课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所以教学组织必须严密、有序、有条不紊。尤其是学习危险性较大的身体练习时,严密的教学组织是防止发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保证。当前,学校体育理论界有一种忽视“严密组织”的倾向,认为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实,自从有了班级授课制,就有了组织问题。组织的好,可以使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何乐而不为?我们看到,有些教师的组织比较生硬,学生不喜欢;有些老师的组织技巧高,可以使学生感觉不到组织的“痕迹”,而不知不觉地接受。可见,不论哪种情况,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是必须有的。

在教学组织方面,学习分组是比较核心的问题。合理的分组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还可以避免大班上课缺少个性教育与合作学习的不足的问题。其分类主要是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两种。在具体分组操作中包括有:

①男女生合班(单班)分组

男女生合班分组教学是指将同年级两个教学班的男女生分别合并成一个男生班和一个女生班,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男生班的课和女生班的课。单班分组教学是指将一个自然教学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由两位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的形式。

男女生分开上课,既区别了教学对象,降低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又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针对男女学生的差异状况进行分组教学,能更大地调动男女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男女学生向各自的个性方面发展。

②健康与体能分组

根据学生健康与体能情况进行分组,是区别对待学生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状况可分为优、良、中三类。通过综合评定法,可以将一个班学生按健康和体能状况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别。甲组为高层次水平组,乙组为中间层次水平组,丙组为低层次水平组。乙组按通常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教学。甲组则加大学习的难度,加快学习的进度,增加教学内容,在技术细节上可以提高要求。丙组则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在技术细节上不必抓得过多过死,而多增加些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和基本技术的练习。健康与体能分组教学针对性较强,不受课的类型、教材的限制,适合于初中和高中的各个年级。分组时对健康和体能的标准要处理得当。

③技术分组

技术分组是根据学生的技术进行的分组。技术分组又可分为临时分组、固定分组和晋升分组等。临时分组是由学生技术动作的好与差决定的,而固定分组又需在临时分组的基础上进行。这种相对固定的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技术分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技术分组可以在性别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它适用于各个年级。

④目标分组

目标分组是在自然分组、性别分组、健康分组、体能分组、技术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根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分组。这种分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各自的目标进行学习与锻炼,适用于复习课、身体素质训练课等。

⑤兴趣分组

兴趣分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这种分组形式,一般也可以在复习课和综合课中采用。在复习课中,学生可根据教师安排的复习内容,根据自己兴趣,结合成组。对于一些有运动技能特长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结合个人的兴趣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更上一层楼”。对于尚有薄弱项目的学生,教师则应引导、激励他们,结合成组,使之增强信心、消除畏难情绪,“练在薄弱处”,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要求。在综合课中,学生可根据课的安排,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活动。

⑥性格分组

性格分组是体育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人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活动小组。从人的性格看,主要有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外向型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迅速,他们往往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但不稳定、马虎;内向型的学生性情孤僻,反应较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如外向型,但认真、沉着。这些鲜明特点,是体育教师实施教法,确定运动负荷、强度及要求等的主要依据。这种分组固定性强,有局限性,适用于新授课和复习课,开始进行分组时较困难。

⑦友伴分组

友伴分组是一种小团体的分组教学形式,只有当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小集体。这种分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发挥内在的潜力。友伴分组适用于韵律体操、游戏、田径、球类等各项教材的教学课。

(五)系统综合与编写教案

教学设计是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这一过程关系很多要素,这些要素我们在前面都先后论述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般来讲也应该是有序的。关注这些要素的联系,关注这些要素的序对写好教学设计,甚至教案都是有帮助的。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是书写教案的一组说明和前提。教学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技能,“熟”了才能生“巧”。最后,应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在文字上。

教学设计的形式包括:

①教学说明:即对本次教学的意义的一般性说明。

②目标分析:包括一般教学目标、学习具体目标、目标排序。

③学习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前置性评价、兴趣等。

④学习内容分析与排序:教材分析及处理方式等。

⑤教学策略:在特定学习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⑥检测项目与形成性评价:评价方法与指标。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就可以编写教案了。

在我国,教案的编写形式有多种,其中表格式教案使用最为广泛。在表格式教案中,又以双栏式为主。当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双栏式教案已经容纳不下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因此,三栏式、四栏式等也先后应运而生。

(六)评价与反馈

教学是建立一种促进学习的环境。例如,一个好教师的职责应包括确信学生懂得了期望他做什么,师生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因此,预评、前测、前馈,监测与诊断性评价,终评等成为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对建立良好的教学人文环境、教育环境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