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缘教学基地
早期的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78年。由于当时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是按照武器装备划分专业的,各专业都有电类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全院各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学院从基础课部及相关专业抽调教师筹建了电子工程系,称为八系。建系初期只开设电路、电子线路等技术基础课程,两三年后,开始向专业方向拓展,相继成立了图像处理、光纤、电子工程等专业教研室。毕竟是新建系,因此八系的教研室分散在11号楼、31号楼、41号楼和72号楼。据说,当年的哈军工拥有98座面积在万米以上的大楼,序号从1排到98。1993年,黑龙江省军区将21号楼移交给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于是八系各教研室于1994年陆续迁入21号教学楼,可以说这是八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契机。
到了1996年年初,八系领导班子换届。主任和应民,主管科研;副主任杨莘元,主管研究生教学;副主任赵旦峰,主管本科教学;总支书记王淑钧、副书记王世杰。这在当时是一个刚刚走马上任、颇为年轻的领导班子。1996年的八系拥有9个教研室,参照老军工的做法,各教研室都以番号相称。电路教研室801,主任付永庆;信号与图像处理教研室802,主任乔景禄;电子线路教研室803,主任阳昌汉;无线电技术教研室804,主任赵建民;电子实验中心805,主任郭志;通信教研室806,主任卢盛杰;光纤通信教研室807,主任王琥;电子工程教研室808,主任刘庆普;电工学教研室809,主任陆志泉。其中808是由当时二系204合并过来的教研室(当时的二系号称飞行器工程系,二系的拆散令人遗憾)。
我当时在805教研室供职,时年46岁。
说起教学基地的申报,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由多种因素促成,因此更具戏剧性,把它说成八系与教学基地有缘,或者说成我与教学基地,乃至于后来的示范中心有缘,并不过分。
巧合的是,1996年5月,杨莘元、赵旦峰前往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专访沈永朝老师,调研课程建设之事,在与沈老师交谈时,偶然得知南京工学院建设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消息,该基地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可以揣摩出国家教委在战略层面的思维。
据悉,在1996年以前,华中理工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等6所高校曾经是国家教委设立的教学基地建设试点,以课题立项的运作方式展开教学基地的研究与实践,每个试点由国家教委支持200万元资金,已经运作两年了。我猜想可能国家教委试图从理论上寻求基地建设模式、评估指标等问题,为出台教学基地的文件奠定基础。
果然,到了1996年10月,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红头文件,提出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7个学科建设教学基地。当时的教务处也许考虑到我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竞争有一定的难度,感觉我校申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就将文件暂时压了下来,静待时机。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时任教务处副处长的王松柏和时任八系副主任的杨莘元,由于都是老二系的,两人关系很要好。一天,王松柏在电话里告知杨莘元申报教学基地的消息,并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申报了数学、力学、机械基础3个基地,电工电子基地八系应该出面申报。杨莘元立即到教务处看文件,他一下回想起南京工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教学基地,认为这可是一桩大好事,是谋求发展的契机,随即向和应民主任做了汇报,二人一拍即合,决定组织申报。这时距离申报截止日期仅有4天了,经王松柏请示有关部门,说申报时间可以延长到一周。
申报的重头戏是写材料,开始是要阳昌汉老师主笔,不巧的是阳老师出差在外,但他在电话里告知有申报“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的材料,可以参考。于是系里指定由赵旦峰、谢红等人分头起草申报材料,最后由杨莘元副主任汇总。当时的申报材料不讲凝练理念,只要能总结出“想干什么”、“怎么干”便可,要求字数也不多,比较好写。材料在一周内搞定,就这样仓促地报上去了。陈式据、郭志曾于1989年获首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另有电工教研室编写,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电路实验与量计》等教材,社会影响较大,成了重要的支撑材料。
国家教委组织专家于1996年11月初召开评审教学基地会议,共收到申报材料108项,专家组从改革思路、改革力度与改革方案可行性,原有工作基础,基地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评审。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投票,提出基地建议名单。
1996年11月21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建设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通知》(教高司[1996]113号),公布首批国家级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共45个点,其中国家教委直属学校22个,其他部委学校23个,这些教学基地建设单位是:
数学教学基地: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物理教学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工业大学。
化学教学基地: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联合大学。
力学教学基地: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制图基地: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华中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据悉,在8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中,前6家是曾在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基地点,只有重庆大学和我校是杀出的“黑马”,而且我校排在最后。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说先评的是数学、力学、化学、力学等基地,与我校同处黑龙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已获得数学、力学、机械基础3个基地点。东北地区的其他高校没有提出申报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也许考虑到地域因素,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顺利地落在了我校。
到了2000年,教育部又启动第二轮教学基地建设(备案基地),教学基地由45个点增到58个,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由8个点增到12个。新增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有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至此,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告一段落。
事实上,国家教委推出的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只给政策,不给经费。国家教委要求学校主管部门投资300万元,学校自筹300万元,5年时间建成,其间还要接受基地中期检查与验收评估,可见基地建设的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入围的教学基地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各校普遍斥资千万元,积极展开基地建设。
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当时各高校对国家教委推出的建设项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竞争并不激烈。待到第二轮备案教学基地评审时,竞争变得激烈了,需要拼实力。现在,高校无不关注国家级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便是标志性成果和学校的亮点,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因此竞争越发激烈。
通过教学基地的申报,促进了人事制度与教学体系的改革,电路(801)、电子线路(803)、电子中心(805)、电工学(809)4个教研室整合为教学基地,组成教学实体,俗称“一三五九”大合并。确定了纳入基地建设的课程是: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工学、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共7门电工电子主干课程及相关实验。1999年4月,郭黎利出任电子工程系主任,他曾希望有人出任教学基地主任,可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得自兼基地主任,由他提名,经系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付永庆与我出任基地副主任,从此我与付永庆成了老搭档。那时,付老师还是电路教研室主任,我是基地实验室主任。我俩分工,老付主管软条件建设,我主管硬条件建设,我们二人“一软一硬”,相得益彰,在一起共事多年,有时虽发生争执,但配合默契,有事互相商量,工作共同承担责任,从不互相推诿,共同为基地建设做贡献。直到2004年教学基地验收评估,教学基地建设告一段落。
八系抓住机遇,申报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一举成功,实乃机缘巧合,从此八系与教学基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我校进入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八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