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奠基者
提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不能忘却电子中心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教学基地和实验中心的奠基者——郭志教授。
郭志,1935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1950年朝鲜战事爆发,时年16岁正在读高中的他报名参军,1951年1月被选送到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也称中央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1949年11月组建,设一、二、三部。1952年5月,一部改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二部改为解放军外语学院,三部改为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学习译电员(机要员),半年后又到北京中央机要局培训3个月,同年12月入朝鲜,任志愿军司令部机要员,曾在彭德怀总司令身边工作过,邓华、杨得志、陈赓、洪学智这些志愿军首长他都见过。他每天接触的是志愿军和国家的核心机密,及时地上传下达,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12月回国,留在总参机要局工作。他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文化进军”号召,边工作边补习高中功课。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为六期学员。1958年1月进入预科,9月入海军工程系通信专业学习,当时他已获得上尉军衔。1964年毕业(因病休学一年),分配到南海舰队某通信部门工作。1970年复员,就职于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这时,哈军工解体,主体南迁,留下的海军工程系着手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2年8月,他回到阔别近10年的军工大院,回到正在筹建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电工实验室扎下根,直到退休。残酷的朝鲜战场经历,志愿军、哈军工和南海舰队20年的军旅生涯,传奇的机要员职业,养成了他正直、坚韧、务实、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自1984年出任第一任电子中心实验室主任,到1996年卸任,在13年的岁月里,他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4年,在郭志教授的主导下,整合实验资源,将电子工程系分散在11号楼、31号楼、72号楼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单列出来,计有电路、模电、数电、高频、电工学、计算机机房、电子实习7个实验室,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电子中心实验室(简称电子中心),番号为805。在当时,电子中心是全校的大型实验室,承担全校各专业的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有20余名专职教师,是与教研室并列的行政单位。
其实,在实验室整合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在我的记忆中,当时郭志和系主任陈式据是主张成立电子中心实验室的,但遭到了一些老教师的反对。他们都很认真,各执己见,相持不下。当时学校的态度是支持成立中心,时任教务长的羌缪亲自抓此事,协调诸关系,使电子中心终于成立了。
说起电子中心,不能不提及电子车间。“文革”期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电子车间隶属于计算机系,一直承担“××测量系统”、“××指挥仪”等科研与生产的重任,共30余名技术工人,焊接、网线、老化、制版等配套的工艺俱全,教师都下到车间工作,还有1个班的工农兵学员。那时的提法是“工人、教师、学生三结合”,“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电子车间一时热火朝天,类似现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遗憾的是,随着国防科研项目的下马,电子车间冷清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只剩下20余名工人,多数都是女性。科研任务没了,总要找点出路吧,由于电子车间在72号楼拥有很大的地盘,有成套的桌椅和设备,特别是拥有一个库房,电子器材颇多,经过调整改造,于是电子车间“摇身一变”,成立了“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直属计算机系,番号为604,承担起全校学生组装收音机的教学任务。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82年由教务处调到604实验室担任副主任,不长时间又兼任支部书记。
也许是郭志主任看中了72号这个独立的四层红楼,看中了电子车间的地盘,看中了那些设备和器材,他私下找我磋商,要拉我们“入伙”。那时的郭志精明强干,他提出只要“地盘”,要电子车间的全部“家当”,要7名骨干技工,其余人员上交。那是一次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尝试,人事处钱秋珊处长主持了这次改革,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上交人员四处“告状”,由于学校改革的态度坚决,人员又做了妥善安排,事情也就平息了。从此电子车间并入电子中心,电子中心入驻72号楼。
1984年暑假,郭志主任指挥了这次搬迁和实验室建设。72号楼是哈军工时期的老楼,房间面积多在40~100m2,他提出打掉一些小房间的间壁,改造成面积为100m2以上的实验室,当时的电路实验室面积达到200m2,这么大的实验室在当时尚不多见。各实验室都开始修缮,其实也就是地面刷红油漆,粉刷四壁,然后四壁的半墙刷黄油漆(墙围子),这在当时是最高的修缮规格。仅10余天的时间,电路、模电等7个技术基础实验室相继建成,分布在72号楼的2、3层,4楼还有一个150m2的大教室,供4个班讲授实验课。各实验室摆上工作台和仪器设备,面貌焕然一新,十分气派。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72号楼实验室的图片,甚为遗憾。现在回想起来,郭主任筹建电子中心在当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的大手笔和工作魄力为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期间他是如何运作的,遇到什么麻烦,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一定付出了诸多的艰辛。
1994年暑假,电子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大搬迁,由72号楼迁入21号楼,实验室的“家当”拉了100多车次,从打包开始,到布置实验台、拉电源、设备通电,耗时一个月。郭志主任再次担当总指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21号楼实验室分布在1~5层,每层400m2,总面积2200m2,虽不是独立楼,但也很集中,每层楼都是封闭的环境。反映当时21号楼实验室的图片如图1所示,从图片上看桌子很陈旧,那可是军工时期留下的红松实木实验桌,讲台前还有一台光学投影机,这就是当年的印记。从此电子中心实验室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图1 当年实验室的印记
2007年年末,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第三次大搬迁,由21号楼迁入21B楼,这时郭志已退休。
在郭志主任的带领下,逐步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实验教师队伍。他带领中心的教师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学改革,编写系列实验教材,推行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学分制,推行一人一组实验。当时的电路实验与量计、模拟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高频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都是独立设课,每门课程2学分,32学时,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领先的举措,于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如图2所示。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推出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奖项为申报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起到了支撑作用。
图2 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郭志不愧为彭德怀元帅的机要员,他写得一手好字,文笔又好,文风正,写材料严谨,叙述事情头头是道,图3是他当年起草的“八五”、“九五”规划的部分复印件,全是亲手抄写,这些材料我现在还保存着。
图3 郭志主任的部分手稿
他所领导的电子中心实验室曾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两次,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实验室、校先进集体等称号十余次。这些奖状挂在墙上,有十余米长,如图4所示。他本人也曾获得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先进个人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图4 实验室走廊的墙面悬挂长达十余米的奖状
“有源之水长流,有本之木长青”,郭志主任奠定了日后申报教学基地和示范中心的基础,我们当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