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教学基地到国家级示范中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地下室

哈军工时期的校园有5座具有古典风格、雄伟的建筑,这就是11、21、31、41、51号楼。每座大楼下都有地下室,楼内、楼外均有通道。据说这些地下室对原子辐射有防护作用。

21号楼的地下室长期闲置,室内没有照明,漆黑一团,没有暖气,没有上下水,里面堆满了破损的桌椅和垃圾,也没有门锁,这是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没有人惦记这里,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自从2001年我们引进了航模教练,指导“E唯协会”制作控制模型的项目逐渐多了起来。控制模型需要的场地比较大,还可能伴随着加工的嘈杂声,于是我们打起了地下室的主意。

地下室是一个狭长的封闭环境,走廊长20m,宽2.5m,两侧分布着13个房间,每个房间16m2左右。地下室有一个门在楼内,另一个门在楼外,很适合建设控制模型实验室。

我和刘教练打着手电筒到地下室多次勘察,觉得可以利用。经过与后勤部门交涉,他们终于同意将那些破损的桌椅搬走。我们赶紧占领几个房间,清理干净,简单地处理了照明和门锁,搬入设备,然后向基建处打报告,提出要建设控制模型实验室,请求派校工程队来修理,基建处批准了我们的请求,工程队新修了铝合金大门,修复了照明,具备了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

航模教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向“地下”的,“E唯协会”也随之“转移”。

由于地下室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室内的人就烧电炉子、烧滑线电阻取暖。2004年冬,保卫处例行防火安全检查,发现地下室点着大功率的灯泡,遂发出通报,信通学院着了慌,提出要把航模教练“开出”实验室。因为航模教练是通过熟人引荐进入我实验室的,与学院没签什么协议,按理来说是不合法的。学院从安全角度出发把航模教练“开”出实验室也是正常的。出于对学生科技创新的需求,我还是想挽回这件事,于是我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我说:“21号楼4楼有一个闲置房间,让控制模型这一摊搬到楼上去吧。”这个方案得到当时辅导员于欣欣的支持,因为她知道学生需要航模教练。后来,他们没有搬家,事情就这样暂时搁下了。我担心他们被“开出”,出于个人友好,我还帮助他们联系其他院系,想把他们介绍到那里,却无果而终,这样航模教练仍滞留在地下室。

2006年恰逢学校大规模地维修21号楼,我们趁机提出在地下室安装暖气、上下水道、房间换门、铺设网线、粉刷墙壁,由于有充足的专项维修资金,这些要求都一一满足了。

2006年,刘文智、李海波正式聘到我中心工作,成了自家人了,我们可以谋划控制模型实验室建设了。由于当时管理的原因,“地下”有6个房间被瓜分了,实习教学组占了4间,学院综合办占了1间,放的都是废旧物品,另有1个较大的房间放了学院淘汰的旧计算机。

经过刁鸣主任和实资处潘信吉副处长协调,那些被瓜分的房间都腾了出来。

2006年夏季,我与刘、李二人着手清理地下室,边清理边布置,各室摆放工作台,走廊屋顶吊上各种航模飞机,13个房间都做了标牌,还在走廊一隅设置一个休闲区,放置休闲桌椅,墙上布置书架,上面放上诸如《航空知识》等科普杂志,周边墙壁布置展板,使面貌焕然一新。我和刘教练几次驱车采购装饰材料,几天内花了2万多元,回来就自己动手装修、布置,还建设了小型机加间,车床、铣床、钻床一应俱全,控制模型实验室就这样建设起来了,如图24所示。这也许是自“哈船院”到“哈工程”,近乎白手起家、短时建设实验室的奇迹。“要是没有王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模型实验室”,这是刘教练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我也自认为这是我们的得意之作。凡是到控制模型实验室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

图24在地下室建设的控制模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