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两个学生社团
当今,高校中的各种学生社团很多。但社团毕竟是松散的群众性组织,在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缺少活动经费,缺少指导和引导,信誉度不高等。我们为什么要扶植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能发挥作用吗?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经过引导,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为有序的行为。
我们重点支持了两个学生社团,一个是“E唯协会”,是面向全校的,常年拥有1600名会员,可谓阵容强大;另一个是“信通科协”,只面向本学院。
“信通科协”创建于1997年前后,那时称八系“学生科协”,20余人起家,当时没有官方支持他们。记得“信通科协”成立时,在一个中教室搞了个简单仪式,那时我刚接手电子中心主任,可能学生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还邀请我参加了,我当众表态支持他们。1998年,我在21号楼4楼为他们解决了20m2的房间;2004年,在21号楼2楼又拨给他们40m2的房间,这时的“信通科协”已经做得很好了,汇聚了学院的电子精英。在2005年“枭龙杯”无人机大赛中,机载电子系统基本由他们包揽,科协主席邹岩带领学生经常挑灯夜战。到了2007年,实验中心入驻21B,“信通科协”随之迁入新实验楼,在2楼的创新实践区划给他们100m2的房间,室内有中央空调,配备了先进的仪器。2010年,有30名“陈赓班”的学生分到学院,我们腾出70m2的房间建设“陈赓班”实验室,由于该室与“信通科协”毗邻,故划归“信通科协”管理,意在扩大他们的阵容,而与“信通科协”相邻的SOPC实验室也由“信通科协”的骨干学生进驻。现在,“信通科协”已经“鸟枪换炮”,高手如云,正向高端挺进。
比起“信通科协”,“E唯协会”更是幸运,因为它一开始就是学院团委和实验中心共同扶持的社团,成立之后就给他们120m2的房间,让实习教学组的老师和航模教练指导他们,有了学科赛事优先让他们参加。为什么这样做,因为“E唯协会”是面向全校的社团,学生的受益面大,而我们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意在“打全校的牌”,“E唯协会”正是我们手中的“好牌”,所以要倾心相助,使“E唯协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俱乐部。在无人机大赛中,“信通科协”承担机载电子系统设计,“E唯协会”制作机体,界限分明,都有事做。
“E唯协会”成立后,同学们干劲很高,在航模教练的指导下,以航模制作作为主打方向,有一些骨干则参加电子大赛,获得了一些奖项。眼见“E唯协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使它做大做强,学院团委和学生工作组曾一度积极主张将“信通科协”合并到“E唯协会”,成为“E唯协会”的科技开发部,遭到时任科协主席曲海龙的强烈反对。原来,学生间也有门户之见,“信通科协”看不起“E唯协会”,认为他们档次低。强扭的瓜不甜,无奈,只好任其发展。
我授意“E唯协会”和“信通科协”在学生中征集会徽,选中者奖励200元,不久产生了数种方案,最后选中两种。“E唯协会”会徽“上e下v”,突出了对电子的追求;“信通科协”会徽是PCB的图案,既表示致力于电子系统设计,又象征着用心沟通,如图14所示。
图14 学生社团会徽
学生社团搭建了学生科技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兄、师姐,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就这样一茬带一茬,效果非常好,值得提倡。
学生社团思想活跃,经常举办以创新为主题的讲座、培训。从学校的博导讲坛、院长论坛,到院系的CST论坛、创新知识讲座;从以参赛为目标的电子大赛培训、机器人制作培训,到科普性的计算机知识讲座、网页设计讲座,学生社团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E唯协会”和“信通科协”都找到了各自的发展方向。“E唯协会”吸纳全校各专业学生,擅长于控制模型类的项目,如智能小车、机器人、电子制作等,定位在科技创新的普及层面,是科技创新的入口;“信通科协”面向本院学生,定位在科技创新的提高层面,以电子电路系统为主攻方向,是科技创新的出口,特别在高频和通信方向有优势。例如,他们自行绕制高频线圈,绕几匝有多大电感量,凭经验就能估计出来。
回过头来反思这件事,非要将两个学生社团整合在一起,这个思路有问题,只有加以引导、大力扶持学生社团,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幸亏“E唯协会”和“信通科协”没有被撮合在一起,如果“信通科协”真的成为“E唯协会”属下的一个部门,就可能没有今天这个局面了。
现在,“E唯协会”和“信通科协”成了我们推进学生科技创新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两个社团,两条腿走路,交相辉映,红红火火,好戏连台地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