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信息化的内涵与层次

2.1.1 信息化的兴起

18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浪潮。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而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电和汽车的发明与应用,引发了人类历史的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信息技术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持续发展,用它独有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点燃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了以推进信息化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信息化战略长期保持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领先优势,进而在世界经济中继续占据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信息化战略,加快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差距,从而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挥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作用。放眼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它以锐不可挡之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的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

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对信息技术革命的评价是:“信息技术革命是创造21世纪的最强大理论之一”,是“世界经济新的活力源泉”。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无所不在的通用目的技术,并带来了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在生产方面。不同于增量式的技术进步(技术变革幅度较小而且可以预期),通用目的技术意味着根本性革新,它所带来的是技术发展进程的断点,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一种经济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信息技术对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信息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孕育新兴产业并推动企业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此外,在工业化国家,通用技术的革新(如蒸汽机、电的发明)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来渗透到整个经济领域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与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则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比较低。同时,发展中国家也缺乏可以促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结构。

2.1.2 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从一开始就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起源于日本的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简而言之,按照当时日本专家学者的理解,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在实践中的迅速推进,国内对信息化概念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加深。从最初强调信息技术特征逐渐过渡到重视信息活动对经济、社会的促动过程。目前,对于信息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

1.强调信息化的技术特征表现

强调信息化的技术特征表现观点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这种观点只说明了信息化的微观层面——技术层面,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社会经济内涵。

2.强调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促动作用

强调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促动作用观点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3.强调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及人类自身能力的提升

强调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及人类自身能力的提升观点认为,信息化不仅具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也是人类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提高的过程。《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认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种观点比较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内涵及其本质。信息化不仅仅是通信化、计算机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不断提高。这表明信息连同物质、能源、资金、人才一起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引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意识。

2.1.3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一个内涵非常深刻的概念,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理解。

1.哲学角度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在信息化过程中,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劳动工具发生了变化。在工业社会里,劳动工具主要是使用动力的机器设备,可以看作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在信息社会里,劳动工具主要是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施等智能化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人脑力的延伸。其次,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要素独立于生产力的系统中,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和力量。在工业社会里,劳动对象主要是原材料、能源等物质产品;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不仅作为一种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劳动对象,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等都是以信息作为劳动对象的。最后,劳动者发生了变化。信息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知识工人,并获得空前的解放。由于信息的作用被极大地发挥出来,资本作用相对弱化,劳动者只要拥有信息和知识就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2.社会发展角度的理解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是社会形态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其含义:第一,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所描述的是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转变的过程。第三,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第四,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

3.技术发展角度的理解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信息化虽然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问题无非是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其在各产业和社会领域中的扩散和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

4.资源利用角度的理解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信息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并取代物质、能源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过程。信息革命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和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知识和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脑力和智力的进步。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的价值得到确认和重视,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

2.1.4 信息化的外延

信息除了内涵深刻之外,外延也极其广泛。从外延的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是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过渡,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它一方面依靠信息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依靠农业、采掘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1.信息产业化

信息产业化首先是指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其次是指信息生产或服务的产业化(乌家培1994)。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它会使第二产业中出现许许多多的产业和产业群,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的支持。信息生产或服务的产业化是信息工作通过改善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信息生产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存储、显示、检索、咨询等各项服务,以及信息系统或网络的建设。这些服务和建设活动的产业化会使第三产业中出现包括许多不同行业的新的信息服务业,从而带动传统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业、信息检索业、影视业、新闻报导业、出版业、广告业等的发展,并通过后者的信息化而扩大信息服务业的范围,使其成为以信息生产为特征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此外,信息产业化还包括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和信息管理产业化,前者如建立数据资源公司、数据库公司,以及数据处理公司等,后者如成立管理信息系统公司,管理服务公司和管理会计咨询公司等。

2.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设计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如铁路运输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电子工业、商业、农业等,一方面可使这些产业降低消耗、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面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和推动信息产业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从而使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早日实现社会经济的信息化。

2.1.5 信息化所包含的要素

信息化的内涵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间段内都是不同的。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信息化包括以下六要素李博和柴慧萍,《信息化的内涵》,《人民邮电报》,2004年4月9日。

1.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没有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就没有信息化。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容不断扩充。从总体上看,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专家系统及机械电子技术等。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像技术、数据存储和人工智能等在不远的将来会对信息化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2.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其最终表现形式都是人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其他要素均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使用。

3.信息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主要方面之一,信息资源在信息网络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价值。信息网络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应用的物质载体,没有信息网络,信息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4.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应用的必要条件

信息产业是开发利用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派生出来的软件业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间接信息部门。

5.信息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要依靠人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需要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拥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他们的特点是拥有相对较多的、更新较快的知识和技术。

6.政策法规和体制标准是信息化实现的保证

信息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里发展和演进的,必然要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合理的信息政策法规和可行的体制标准,信息化才可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2.1.6 信息化的层次

信息化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经济社会信息化这样5个层次杨学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信息化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未出版,2000。

1.产品信息化

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它有两层涵义,一是产品被物化的信息含量逐渐增高,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递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如家常使用的微波炉、智能洗衣机等。

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特别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它是指企业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业务流程的重组为基础,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3.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从而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向更高级的产业结构迈进,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4.经济信息化

经济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对经济增长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说,经济信息化就是以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提高物质、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更加有效发展的历史进程。

5.经济社会信息化

经济社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军事、国防以及居民家庭生活等整个社会体系和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它更多地关注信息化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内的进展。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不同层次,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在不同范围内的运用及其作用边界。产品信息化是最低层次的信息化,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则是最高层次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包容着产品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产品信息化的更大范围的拓展。产业信息化包容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在产业范围及产业间关联上的拓展。经济的信息化不仅包括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方面的内容,而且涵盖了政府调控、居民、部门行为方式等经济运行更大范围的信息化内容。经济社会信息化是最高层次的信息化,不但包括经济信息化,而且包含一切社会体系和领域内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