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审计基础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1.1 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审计的最初形态是政府审计,也叫国家审计,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奴隶社会末期。

我国是世界上审计产生最早的国家,也是政府审计发展成就最高的国家。

1.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状况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6个阶段。

① 西周时期的萌芽阶段。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审计就进入了萌芽阶段。据《周礼》一书记载,西周国家的财计机构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地官大司徒系统,掌管财政收入;另一个是天官冢宰系统,掌管财政支出。当时,朝廷在天官之下设有小宰,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小宰之下设有宰夫,负责对各级官府财物收入进行稽查。宰夫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监督群吏执行朝廷的法律。这成为我国官厅审计的雏形,也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② 秦汉时期的确立阶段。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立和成长的时期,审计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全国审计机构与监察机构相结合,封建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秦朝,国家设三公九卿辅佐政务,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执掌弹劾、纠察之权,负责全国民政、财政等方面的审计事项,协助丞相处理政事。汉承秦制,仍由御史大夫执掌审计大权。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所谓“上计”制度,是指皇帝亲自参加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并根据报告情况的好坏来决定赏罚的制度。这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汉时期日趋完善。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的监察职权,还行使经济的监督权,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活动。

③ 隋唐宋时期的健全阶段。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审计制度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而日臻健全。隋唐时期,政府设比部,与司法监督相并列,是审计监督走向专业化、独立化和司法化的开始。宋初审计并无发展,元丰改制后恢复了比部的财计监督职能,后来又专门设立了审计司。宋朝建立的审计司是我国“审计”一词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便成为财计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④ 元明清时期的中衰阶段。元、明、清三朝,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加强,审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停滞不前。元初撤销了比部,中央及地方报送的会计报告由户部审核。明初曾设立过比部,不久即取消,后又设置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审查中央财政。清承明制,设置都察院,执掌“对君主进行规谏,对政务进行评价,对大小官吏进行弹劾”的权力,但与唐代行使司法审计监督职能的比部相比,显得缺乏力度,监察不利。

⑤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阶段。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1912年,民国政府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将其改为审计院,同年还颁布了《审计法》。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1部审计法。国民党政府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进行审计监督。国民党政府还于1928年颁布了《审计法》及实施细则,1929年又颁布了《审计院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审计法规体系。与此同时,民间审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审计有所发展,但由于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审计工作一直没有太大进展。

⑥ 新中国的振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国家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企业的财税监督和货币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来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审计工作的改革措施。1982年,我国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审计制度,建立政府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监督。1983年9月,我国成立了政府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2. 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状况

在西方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审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奴隶制度下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时代,已经设有官厅审计机构,政府审计人员采用听证的方式,对掌管国家财物和赋税的官员进行审查和考核,成为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工作。

西方国家的封建社会时间比较短暂。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设有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国家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但当时的审计,无论是在组织机构还是审计职权、审计方式上,都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后,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西方国家政府审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当前,西方各国的政府审计按其组织形式和领导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 由议会直接领导并对议会负责。这类审计机关是在议会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对各级政府机关的财政活动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等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直接对议会负责。例如,美国的审计总局、加拿大的审计总署、法国的审计法庭、西班牙的审计法院等。

② 在政府内建立审计机构并对政府负责。这类审计机关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对政府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直接对政府负责。

③ 由财政部门领导的审计机构。这类审计机关是在财政部直接领导下,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法令、财政预算和有关规章制度等,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执行审计监督,如瑞典的国家审计局。匈牙利和波兰等国的财政监督由财政部负责,但不设独立的审计机构。

从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讲,审计机关由议会直接领导较好。

1.1.2 民间审计的起源和演进

民间审计也叫注册会计师审计,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1. 民间审计的起源

民间审计起源于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16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出现了最早的合伙企业。在合伙企业中,有的合伙人不参与经营管理,所以客观上希望能有一个独立的第三者对合伙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于是产生了对民间审计的最初需要。1581年,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账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这是世界上第1个会计职业团体。

2. 民间审计的形成

民间审计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对后来民间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英国在创立和传播民间审计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主希望由外部独立的会计师来检查他们所雇佣的管理人员是否忠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于是,英国出现了第1批以查账为职业的独立会计师。但此时的审计尚为任意审计,他们受企业主委托,对企业会计账目进行逐笔检查,检查的目的是查错防弊,检查的结果也只向企业主报告。

股份公司的兴起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大多数股东已完全脱离经营管理。股东及潜在的投资者非常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将基于此做出是否继续持有或购买公司股票的决定。了解公司经营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是依据会计报表来进行的,因此,在客观上进一步产生了由独立会计师对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真实可靠的需求。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成为了民间审计产生的催产剂。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的斯耐尔先生成为世界上第1位注册会计师。斯耐尔先生以会计师的名义提出了查账报告书,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1844年,英国颁布《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察人,负责审查公司的账目。1845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股份公司的账目必须经董事以外的人员审计,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独立审计业务的发展。1853年,世界上第1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3. 民间审计的发展

民间审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历史阶段。

(1)1844年至20世纪初的英式详细审计

英式详细审计的主要特点是:民间审计由任意审计转为法定审计;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笔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等。

(2)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式资产负债表审计

这一时期的显著变化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由欧洲转向美国,民间审计发展的中心也由英国转向了美国;由于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渗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银行也越来越需要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美式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企业股东外,更突出了债权人。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会计报表审计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只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于是,审计模式从资产负债表审计转为会计报表审计。其主要特点是: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机构、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

(4)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管理审计与国际审计

该阶段的特点是审计竞争日益激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加剧,先后产生了八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后又合并为六大、五大,时至今日已合并为四大。它们是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德勤。与此同时,审计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抽样审计方法得到广泛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得到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得到广泛采用。注册会计师业务扩大到代理纳税、会计服务、管理咨询等领域。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大大晚于西方国家,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当时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以谢霖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会计学者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1918年初,时任中国银行总司长的谢霖向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财政部呈递了执行会计师业务的呈文和章程——《会计师暂行章程》,同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核准了该章程,颁布了我国第1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并批准谢霖为中国的第1位注册会计师。与此同时,谢霖创办了中国第1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此后,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审计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推行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国的民间审计便悄然退出了经济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又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198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1981年1月1日,在上海重新成立了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后的第1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1985年,民间审计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1年,恢复了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1993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第1部注册会计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年12月,正式颁布第1批独立审计准则,以后陆续又颁布了几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民间审计的发展。

通过民间审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启示。

① 民间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② 民间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③ 民间审计具有客观、独立、公正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方面保证了民间审计具有鉴证职能,另一方面也使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权威性。

1.1.3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类别,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历史,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1. 古代和近代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中世纪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几个阶段。无论中外,内部审计的历史都与政府审计一样源远流长。例如,古罗马的代理人向其雇主报告财产的变动、自己履行责任的情况,登记了一种“主人账产”,就是内部审计最初的起源。中世纪时,内部审计的最初形式是为维护寺院长老和庄园主经济利益的寺庙审计和庄园审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流行于美国的铁路运输系统的内部审计活动、德国克虏伯公司内部审计、日本明治时代的住友公司内部审计,以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电力委员会内部审计等。

2. 现代内部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适应了经济监督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到现在,现代内部审计已有了较完整的内部审计理论实务体系,如世界上第1部内部审计专著《内部审计——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现代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出版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等。另外,1941年11月,瑟斯顿(JohnB.Thurston)、米尔恩(RobertB.Milne)和布瑞克(VictorZ.Brink)等四十多人发起并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74年,协会在伦敦召开年会,表明该协会已真正成为国际性组织。

在我国,自从1983年审计署成立后不久,就开始要求在部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制度,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工作条例》中又对此做了专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1987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同年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成为11个国家分会之一。

1.1.4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1. 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动因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为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需求直接发端于财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就是财产经营权由委托者转移至受托者所引起的委托受托双方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委托人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对受托人提供报告的真实性及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实现监督,以便确认或解除受托责任。但是,由于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使财产委托人由于能力、检查技术、法律、地域和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或无法亲自审核、查实受托人的活动,需要有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这就是审计。因此,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动因。

2. 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纵观审计发展史,审计经历了从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职能的完善及审计方法的演进,发展动力均源于人们迫切要求强化经济(或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实行有效控制,以满足不断提高效率或效益的强烈愿望。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总是希望用有限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获取最大的劳动成果,达到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一切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对各种计划和方案进行审查,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进行效益(效率)性的评价与分析,以便详细地分析过去,科学地控制未来,有效地控制一切经济活动。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可以对经济活动过程及各个管理环节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工作、做出正确决策的资料及审计结论。由于审计人员处于独立的第三者的地位,其审计结论往往容易被社会接受。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也丰富了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领域,完善了审计职能,尤为重要的是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例如,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就促进了审计方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现代财务审计中经常使用的抽样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中广泛运用的有关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及评价的数量方法,审计工作规划与实施,以及对审计事项所进行的全面验证和综合分析中所运用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等,不但有助于简化审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审计结论的精确性与科学性。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为审计数据处理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也使审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当代审计学科的一门新的年轻的分支学科——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