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金融是什么?
传统社会是道德型的社会,道德是全部生活的中心;现在的社会则是经济社会,经济居于生活的中心。不懂经济即脱离时代,而金融是经济的中心,金融学是现代人人生的必修课。
遗憾的是,世人对金融经常带有偏见,这是因为中国社会还保留着太多传统社会的道德和观念。
必须说,文学家们对此有很大的“功劳”。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金钱和财富的鄙薄,以及对富人“愚蠢”和穷人“智慧”的描述,这往往能获得读者的喝彩,也仿佛增添了作者的些许正气。
但事实是,愤世嫉俗的文学家,从没能正确地区分人性和器物,因此他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指责是武断和无理的,对富人的讽刺是刻薄的,对穷人的歌颂是矫情的。
包括伟大如莎士比亚(Shakespeare)者,也未能正确地认识金钱,他在《威尼斯商人》中对金融家夏洛克和高利贷的讽刺,其实是对商人作用和金融作用的无知。商人赚钱是其德行所在,赚钱就是为社会做贡献。金钱本身更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性中的恶。金钱不过是一种工具,即便没有金钱,人性之恶也会以其他途径表现出来。指责金钱,就好比有人用菜刀杀人,就认定菜刀邪恶一样。菜刀是切菜的工具还是杀人的凶器,完全取决于谁把握菜刀,而不是菜刀本身。又好比文人们都喜欢把亡国的重责加诸美女:妺喜、妲己、褒姒、西施、玉环、飞燕、陈圆圆之类,这些美女风华绝代,人人欢喜,帝王自不例外,还有近水楼台之便,美女值得歌颂,但亡国实在与她们没有任何关系。文学家们的心理,我只能猜测为羡慕嫉妒恨。
金钱和金融,早已经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人们时刻享受着它们带来的便利,不但不感激,还妄加贬损,真的是没道理。
金融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打几千年前货币被发明之后,大多数人的生活概括起来,就是“赚钱养家”。
即便是对金钱鄙夷的文学家,也离不开金钱。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藏之于深山,或者敝帚自珍,恐怕都是“立言”,传之于后世。文学家们追求声名,跟他们鄙视的俗人追求金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不同,他们的欲望甚至更强烈。唐僧就比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欲望更大。所以,作品必得出版问世。但出版,就得有人资助印刷,那时候,他们就不好意思再抨击商人和金钱了,而是觉得很亲切。不管什么原因,不喜欢金钱,偶尔表达一下愤怒,是可以的,正如落第的秀才们,总是愤恨科举。但一味攻击,只能看作对不能获得财富的自暴自弃和虚伪矫情。
中国人常说的“金钱如粪土”,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和侮辱。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就会明白,货币是人类聪明智巧的产物。但“金钱如粪土”这句话,似乎未必就是真心话,因为中国人又说“朋友值千金”,这两句话刚好是矛盾的,千金还不就是金钱?这表明国人对金钱认知的混乱。
但也有例外,司马迁对于金钱和财富、金钱与道德的关系,有一致又精当的认识。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他写道,“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在他看来,金钱与道德不但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统一的。司马迁的见识,是了不起的。
人人都渴望美好的爱情,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是人人都同意)。但是,光有爱情是不够的。当男女因着爱情而进入婚姻的殿堂,生活的现实和坚硬立即摆在眼前。有多少看似相爱的人,或者真的相爱的人,仅仅因为家庭的贫困(没有钱),就劳燕分飞,各奔西东!而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爱情童话,不是公主爱上平民、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七仙女爱上董永、织女爱上牛郎,抑或罗密欧(Romeo)和朱丽叶(Juliet)相互爱慕。这些故事共同的特点,你可曾仔细思量?它居然是:两人之中至少得有一个富人。贫家的灰姑娘,渴望遇到白马王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未来富足生活的一种梦想。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金钱绝不如文学家贬抑的那么不堪。金钱,是值得尊敬和歌颂的,比之爱情,毫不逊色,因为终究感情不能当饭吃。
金融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
如果没有分工,人类恐怕至今还徘徊在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所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其第一部分,写的就是分工的原理,他充分肯定了分工对增进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但是,没有货币的出现,分工便绝无可能。因为分工意味着交换的必然,而交换的成功,如果不以货币居间,而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那么交换成功就只能凭运气。货币使得交换润滑、顺畅,分工因此得以扩大,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技术发明得以加速出现。
很多东西司空见惯,就不觉得它们重要。如空气、水和阳光,以及亲人的关爱,就常常被忽略,但它们的重要性无以复加。货币作为计价单位的作用,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如果不以货币计价,每种商品的“价格”,就要用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来表示,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多,价格将多得数不清,交易没法达成。货币让每种商品只有一个价格,交换就简便多了。
再比如保险,如果没有保险,个人和家庭的突然变故,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能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但有了保险,让一个大的人群,分担个人和家庭的损失,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悲剧的痛楚,减少社会的震荡,社会可如常向前。保险是很积德的事,不是吗?
比如期货市场,它最初的功能就是稳定生产者的成本。没有期货市场来锁定生产的成本,生产就只能时断时续,社会生活就安定不下来。有了期货市场,生产者就能专注于生产本身,把成本变动的风险交给金融市场分散,这难道不是为人民服务?
人人都知道大学的重要性,几百年来,大学是人类文明衣钵的主要传承者,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明的主要策源地,但是正如宗教场所需要得到捐献才能生存一样,大学也要源源不断的巨大的资金支撑。
美国的一流大学,包括哈佛(Harvard)大学、耶鲁(Yale)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都有基金会,拥有可观的金融资产,并聘请金融专家打理。没有高薪,大师和大牌教授怎么会屈尊来这些私立大学传道授业?安贫乐道那是老皇历了。没有资金投入,哪来气派的大楼,那么多优秀学生怎么能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大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就曾是剑桥大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很多人总是以为,只有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和事业,才有价值。比如种地、打工,或从事制造业,总之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好,而金融这种虚拟的产业,并不创造价值。这是一种严重的误会。
我常常说,勤奋工作,有时是为了逃避更艰苦的脑力劳动,乃是一种真正的懒惰。这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实实在在的产业。即使种地,也需要种子、农药、化肥、耕作技术、土壤改良,这些都不是靠“汗滴禾下土”就能自己跑出来的,都要靠科学。
单纯地制造一件东西,非常容易。中国现在就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但是,制造什么?如何制造?却不是制造者说了算。苹果手机(iPhone)虽然多在中国制造,但不过是组装罢了。其研发、设计都不在中国,主要的利润也不在中国,这是因为制造太简单,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几个动作就是了,我们会,别人也会,比如墨西哥人、越南人、巴西人,但研发却是少数人才能做的。苹果手机是天才的、划时代的产品。
单单出大力、流大汗和重复的体力操作,是不能开创新世界的。能开创新世界的劳动,都是表面看起来很轻松的科学家的工作。而科学的背后是投资。比如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是要花大价钱的。谁敢把钱花在听起来不靠谱、成功可能性不大的“天方夜谭”上,比如乔布斯(Steve Jobs)关于iPhone的设想?只喜欢实实在在的人,怎么会舍得投资这些古怪的想法。但有人就敢,他们就是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家。
美国的硅谷(Silicon Valley)孕育了众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苹果、英特尔、惠普、Facebook(脸书)、Google(谷歌)、Oracle(甲骨文)、Cisco(思科)等,有了它们,今日人类的生活方式才会迥然不同。但这些领袖级企业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
这一点,凯恩斯早就精辟地论证过,他说经济的繁荣,不是由生产(供给)决定,而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的关键是投资需求。没有银行和金融市场,投资会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实,社会事业的繁荣,如电影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好莱坞大片(Hollywood blockbuster)人人爱,但那可是钱堆出来的!
金融是一种制度
无论是过去的铸币,还是后来的纸币和电子货币,都不是“真东西”,本身并无多少价值,却能撬动和替代那些比自己大得多的“真东西”,这是因为货币让人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制度的力量。
交换源于人们内心的需要,而货币的实质不过是一种过渡的手段,一种润滑剂,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所以不见得非用真东西。政府以其强制力,规定人们必须接受,因此纸币就是一种制度安排。
银行也是一种制度,现代商业银行不但是存贷款的机构,还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在中央银行的诱导下,创造出新的、大量的货币。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主要并不是印刷出来,而是这样凭空产生的。这表面上是变戏法,但这种戏法对人们福利的增进,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金融学会告诉你,有时仅仅是货币多一点,你的生活就真的会好一点,神奇吧。
多数人有存款,但也有人借款,比如住房抵押贷款。借款的人是明智的。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亲兄妹,会愿意借给你几十万块钱,让你分几十年还清吗?恐怕不会。因为借钱,多少朋友、亲人反目成仇。但银行愿意借给你,让你慢慢还!抵押,即是一种互相激励制约的制度。
金融的本来含义是资金的融通即流动。因为自打货币出现,并作为财富的主要保有形式之后,就有了资金的盈余者(潜在供给者)和赤字者(潜在需求者)。有钱的人不一定善于赚钱,而善于发现赚钱机会的人不见得有钱。没有银行,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就是瞎子摸象,一辈子也不会认识。一代代人的生命和渴望,就在等待中消失了。
银行是梦想的实现机构,是仙女的魔棒。有了银行,出借者和借款人就都不用再东奔西走,找到银行就可以了。银行促进了资金盈余者和赤字者的沟通,实现了“金融”。有多少人事业成功,从无名小卒到财富名流,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魔棒。
利率也是一种制度。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进行的是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现金流交换,如何均衡供求或者让双方都如愿?靠利息。利息的作用是压抑需求而鼓励供给,利率上升则需求下降,供给上升;利率下降则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所以,必然存在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利率,也就是均衡利率,这样就平衡了借贷关系。
股票市场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投资者的入股资金不能退。这让人怎么接受?投资者可以参加股东大会,分得股息和红利,能在二级市场转让股份,上市公司必须按时披露信息。靠这些来换取股东长期的资金支持,然后,上市公司才能做长远打算的事业。
金融制度,何其重要!
金融是一种技术
上面说的,容易理解。但金融还是一种技术,这就不是很好理解了。
技术是什么?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的可能性,是本事(这个人本事大,说的就是这个人的技术高),是无中生有。
比如飞机的各个部分,不过是些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早已有之,但让它们组合成一个笨重的家伙(波音777起飞重量247吨),飞起来,超出了常人的直觉和想象,这就是技术的神奇之处。药物也是神奇的。没有制药技术,怎么能治愈过去好多束手无策的绝症?人类的寿命怎么会延长?
货币、银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都是本来没有的,都是聪明睿智的人创造出来的,都是技术的产物。
商业银行的技术,或者奇妙之处,是什么呢?是银行把任何一小笔资金,在理论上,都投入到了无数个项目上去,而且各个项目之间没有关联性,因此出借人或者储户资金安全保障有了质的提高,可以放心将资金交给银行,银行利用的是概率论的原理。
保险公司设计产品,也需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更高级的数学工具,这是为了保证保险产品的安全可靠,不是故弄玄虚。保险公司首先自己得保险,不能破产,才能保险别人。保险精算就是这样的技术。
期货和期权、互换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是“高技术”,跟飞机的设计相当,是无数数学家、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精心设计、绞尽脑汁的结果。因为这些金融衍生品超出“实体”很远,如何让人相信、购买,有交易出现,又如何保证交易的安全,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衍生工具有很复杂的数学模型,很多人为此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和默顿(Robert C.Merton)。搞这么复杂,是为了什么?为了发现商品和资产的真实价格。
价格是市场和社会的中枢,价格本质是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和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使用资源的真正代价。价格是所有人意志的产物,是尊重和权衡所有人利益的结果。如果价格不正确,则一切资源的配置就会扭曲,人们的心力都将付之东流,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因为完全否认价格的作用,只凭计划当局的指令行事。
金融衍生品市场看起来是买空卖空,在传统道德家眼里,简直十恶不赦。但正是这买空卖空,才能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集合起来,让他们投票,发现商品和资源未来真正的价值,表面上是买空买空,实际上比实打实的干活,还要有价值。美国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华尔街(Wall Street)这条整天买空卖空的不起眼的小街,借助它,美国就可以整合全世界的资源为己所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更多人坚定地认为,如果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它就没有价值。这也是大错特错的。金融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它的作用是发现价格,这一点已经是不世之功。它不可能不影响实体经济,影响实体经济是它的最终结果之一,但它不一定非要“屈尊”去主动支持、靠近实体经济不可。金融业有时候运行的目的,就是其自身。就如诗歌不是当饭吃的,大学本质上也不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劳动力。
金融是人性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性是什么?趋利避害,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但如何让每个自利的人都能增加自己的利益呢?就要让他们自愿地达成交易。一切交易,只要不是强迫的,每个人肯定都能增加自己的利益。
比如大家都使用货币交易,交易就简单、安全多了。可以想象当初也有很多人拒绝使用货币,宁愿物物交换。但为什么货币能推广开来?当然有强迫的因素,但是一切强迫,都要靠微观主体的自愿配合,包括军官对士兵的命令,也是如此[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谈到市场的作用时如是说]。货币能普遍使用,是因为“眼见为实”,不使用货币的人,看到使用货币的人得了好处才动心。货币能存在几千年,就是因为顺应了人性的需要。
比如利率和利息。为什么存在利息?因为人的正常心理是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同一件东西,放在今天,比明天的价值要大。既然借贷是同种东西的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的交换,那么未来价值就低于现在的价值,中间的这个差额,必须弥补,弥补之物就是利息。利息不会取消,因为人性不过如此。特别说一下,即使是高利贷,亦是很有人性的,本书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比如保险。多数人的心理,是厌恶风险,但风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就自动消失,所以只能冀望减少风险而不是消灭它。当必须在“以很大的概率损失一小笔钱”和“以很小的概率损失一大笔钱”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保险正是基于此心理特征而产生的。保险符合人性,因此能生存和不断扩展领地。
比如互换(swaps)。有两家企业,一家企业在所有市场上都能以低利率借到钱,另一家相反,在所有市场上借钱的利率都更高。那前者和后者,还有合作的可能吗?似乎没有。但根据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原理(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创设的互换,却正是让两者分工合作,降低了两个企业的利息成本。如果互换不能让两者都更有利,那前者会不屑于互换,后者根本不敢想象能合作。只要金融产品符合自利的人性,市场就一定能接受。
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未来的预期有差异,有人看好有人看淡,这才是正常的世界,否则才是不正常。正是洞悉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差异,股票、债券、期权合约、期货合约,才循此设计出来,以便每个人都能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比他人更聪明。你会看到,金融产品有的是利用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如保险;有的是利用人们喜欢冒险、喜欢风险、喜欢赌一把的心理,如金融期货。香港影星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赌神》就表现了赌徒的冒险精神。多品种的金融产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正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心灵世界的体现。这就是金融的人性。
这样说来,金融又跟文学、艺术相像,文学、艺术看起来很空灵,很不实在,但揭示人性的本质。金融也是如此。
金融非十全十美?
有人说,金融也不是十全十美,会发生通货膨胀、金融危机,让很多人破产,流离失所。
当然,金融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世界本身就不是十全十美,甚至是不那么美好的。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孰大孰小。汽车、飞机、药品、互联网对人类都有不世之功。但有汽车就有车祸,有飞机就有空难,药品有副作用,可能不治病反而致命,互联网上有病毒,但如果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没有药品,没有互联网,这世界又会怎么样呢?肯定会更不安全,会死更多人。如果孕妇大出血要去医院,没有汽车行吗?
金融危机,至今还不能明确地说,是金融自身的缺陷所导致。但每次危机之后,金融的创新都没有停止,而是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正如海上航行并未因泰坦尼克(Titanic)的沉没而消失一样。现在海上航行更安全,就是因为吸取了泰坦尼克号的教训。同理,不能因为有金融危机,就因噎废食,取消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会使人们认清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设计中的漏洞,找到解决和防范的办法,让交易更安全平稳。比如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就是吸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教训,而不断改进的成果。所以,金融也会出事,不是否定,甚至取消金融的理由。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金融产品,包括空对空的金融产品会越来越多,这是为了增加人类的福祉,而不是相反。
让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金融学世界,拥抱更好的生活和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