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沿波讨源:媒介、符号与中国文学流变研究
朱恒更新时间:2025-04-28 12:54:4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清理了媒介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媒介的角度为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终极的“物质动因”,并详细论述了媒介与符号、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尝试建构了新的文学史观,分别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重新进行了中国文学史的断代分期,得到了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结果。本书对中国诗歌体裁的演进原因及路径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动文体发展的本质力量,提出了“乐诗”、“文诗”的新文类。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沿波讨源:媒介、符号与中国文学流变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参考文献
- 结语
- 第三节 所指驱动与能指驱动
- 第二节 能指的游戏与所指的救赎
- 第一节 所指偏向与能指偏向
- 第四章 媒介、符号与中国诗学论争
- 第四节 白话诗:“文”向“言”的回归
- 第三节 文诗:“文”对“言”的控制
- 第二节 赋:由“言”向“文”的过渡
- 第一节 乐诗:“言”对“乐”的倚重
朱恒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洛阳伽蓝记》研究
《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本书运用文献学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本书在四个方面对《洛阳伽蓝记》进行了考证,主体部分为四章:一、考察《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的姓氏、籍贯和生平仕履。二、结合有关史料,考证《洛阳伽蓝记》的成书背景。着重探析了《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学术背景和成书背景。三、《洛阳伽蓝记》人物考述,将《洛阳伽蓝记》所载的人物逐一与正史比勘,按照百官、皇族文学25.9万字 - 会员
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研究
本书以清末民初小说语体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证清末民初小说语体在汉语书面语文白消长过程中独特的历史价值。本书对清末民初的小说语体进行比较详尽的分类,探视小说语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分析清末民初小说语体演变趋势特征背后的文体观念、雅俗审美观念以及士人复杂心态,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如何加速白话取代文言的质变过程。在清末民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文白的兴衰交替沿着其历史轨迹进入转型时期,自然的语文学22万字 - 会员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关系散论
本书将对新旧文学关系的考察植入立体的社会网络中,从晚清民初的启蒙思潮谈起,通过考察新旧文学与报刊市场以及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将社会生活新旧杂糅,交融互渗的复杂性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辨析了文言与白话、新文学与旧文学、传统与现代之间颇为复杂的关系。文学17.7万字 - 会员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文学25.5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本书系国内莎学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传播、翻译、改编、演出的莎学论著。研究紧扣20世纪中外文学影响中的重要个案:莎剧的变形与变异,从文本改编与舞台结合角度观照中国舞台上的话剧莎剧与戏曲莎剧的美学特点,考察莎剧与中国戏剧在写实与写意不同审美原理作用下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从影响、变形、变异的角度研究莎剧的接受与传播,有别于单纯的文本研究,通过莎剧中国化改编,厘清中西方戏剧观念文学62.5万字 - 会员
画家的文学气象:朱德润文学创作研究
朱德润是元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其画作广为流传,文学成就却少为人知。本书对朱德润的文学创作历程、文体特征、文学思想等展开系统考察,认为其文学创作体式多变,博雅典奥,遣志抒情,烛照现实,感古伤今,自成一格,是元代文学的心灵之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学16.8万字 - 会员
清代文话研究
处于学术总结期与转型期的清代文话,表现出集历代之成而不乏新创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古典文章学最后的辉煌。本书在普查清代文话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清代特有之学术风会与时代思潮,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清代文话展开研究。宏观的理论专题研究基于对具体文话文献的提炼总结,力求宏中有微;微观的专书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话个体与相关理论或文体的关联,希冀微中表宏。文学23.4万字 - 会员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第四卷):唯美主义
本书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层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的发生语境,梳理其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等层次并展开深度阐释,指出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既有相互对应的一面,又有互相错位的一面。文学40万字 - 会员
西昆体接受史研究
本书从文学史和批评史的角度,对连接唐宋诗史的重要诗风西昆体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梳理,填补了学术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刘克庄等的接受为重点;金元时期以王若虚、方回等人的接受为重点;明代以王世贞、胡应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为重点;清代以冯班、宋荤、王士镇、翁方纲、刘熙载、俞械等人的接受为重点。在这些重要的文学史人物之外,还遍搜历史上的西昆体接文学22.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